治庸问责塑造公务员新状态:习惯监督责任回升 愿做敢拼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广告部
一个月前,市委、市政府首次集中表彰了25名“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优秀市管领导干部。“要让大家知道,武汉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包括广大公务员在内的全市人民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拼出来的”。
就在去年,我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跨越: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干劲、拼劲,对应着庸、懒、散。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过程中,我市保持着清醒认识,并有着坚决行动——2011年4月,武汉针对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庸懒散问题,实施治庸问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每个岗位每名干部”。
这场“自我革命”持续4年,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公务员责任意识不断唤醒,城市形象不断刷新。并且,我市还将以治庸问责为抓手,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四风,坚决追究为官不为,风暴不会停,力度不会减。
被问责干部找回责任
新发展背后是公务员更加实干的新状态
上月31日,武汉开发区为推动开发区企业香港上市和新三版挂牌工作,专门在开发区市民服务中心举办高峰论坛。
本月1日,我市部署在全市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其中,借鉴推广的5项改革事项,比国务院规定完成时限提前1年。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将在今年完成所有推广事项,比全市再提前1年,努力成为武汉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的示范基地……
武汉党政主要领导率领代表团外出集中考察学习创新驱动发展经验后,各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忙着总结经验收获,分析差距不足,谋划追赶的新举措。
参加过多场电视问政的评论员黄红云说,治庸问责唤醒了干部责任意识,公务员普遍感受到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对岗位有了敬畏感,全市上下有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谋发展的紧迫感。
治庸问责4年来,群众越来越明晰地感受到公务员及干部队伍的主动作为。
去年6月,在东北工作的李先生打电话到武昌社保处医疗待遇审核科反映,他父亲患尿毒症在当地住院治疗,想通过医保报销,但武汉又没亲人帮忙,不知怎么办。该科科长杜鹃将自己手机号告诉李先生,并到相关部门代跑代办,10多天便为他父亲办好异地就医报销和门诊重症等相关手续。
杜鹃是去年获评的我市19名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之一。
“治庸问责,最根本是扭转干部作风问题”。状态变化的背后,跟强化监督、强化问责、建立机制密不可分。
据悉,除电视问政外,我市建立了市人大、市政协、市治庸办三方联动的督查机制,邀请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行评代表、特邀监察员以及新闻媒体参与“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干部作风、履职等问题的明察暗访,及时公开曝光。
“内部监督转为公开监督,成效最显著。”市监察局副局长毛卉介绍说。
武珞路小学退休教师庞燕萍是我市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她在暗访中有个感受:以前,干部在监督下工作感到不习惯,有一种被监视的不自在感觉;现在,在监督下干事创业形成一种常态。
去年,在电视问政中,蔡甸区区长彭巧娣承诺对某村民房屋因附近开山采石受损问题请专业部门鉴定后维修,未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而被问责。“把问题处理交给下面的人了,但督办没有到位,后来建立了一整套的督办机制。如果不是那次问责,可能意识不到存在的问题”,她觉得,在不断解决突出问题中,底气也会更足了,与群众走得更近了。
管长远,还得靠机制。市人社局公务员综合管理处处长张增祥介绍,我市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建立了公务员岗位责任体系,把职责、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压力传导到每一名公务员。
同时,我市还把治庸问责与部门的职能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干部的管理、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张健认为,“个人埋头干事、业绩群众认可、进步组织关心,带动了作风的转变”。
“不可能是秋风扫落叶,真正从内心深处由他律变自律还有一个过程。”张健建议,在全面从严治党、治理懒政怠政、追究为官不为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要进一步深化治庸问责,同时发挥考评激励机制。 |